大连对慢性结肠炎的认识概说
——
对慢性结肠炎的认识概说
慢性结肠炎是一种不明原因的大肠炎症疾病。有三大主证:泄泻、腹痛、便血或脓样粘液便,常伴有乏力、消瘦、发热等证。而且常迁延不愈,反反复作,愈而又发,时作时止,积年累月,不易治好。属于祖国医学久泄肠擗的范畴,早在医学古籍《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它提出本病发病的原因是:“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诱因是“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入五脏则臏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擗”。对其治疗确定的基本原则重在调治脾胃,提出“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绥,急食甘以续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对预后的估计则云“肠擗便血何如?曰,身热则死,寒则生”“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难经》第五十七难对病位提出“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汉张仲景明确指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并十分重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创立了一整套治疗脾胃病的方剂。在《金匮要略》中还专立《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提出“通因通用”之法,云:“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为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唐代孙思逸对脾胃也很重视,他主张常艾灸足三里使脾胃强健,“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能防止疾病的发生。晋,王叔和在《脉经》中有久泄之脉考,从脉学上认识久泄的诊断和预后。宋代曾设脾胃病专科,著名的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敢等见于宋《和剂局方》之中。陈无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专有“泄泻”,提出情志失调可引起泄泻。元《丹溪心法,泄泻》篇提出泄泻是邪实所致说:“泄泻有湿、火、痰和食积之分”,言简意明,论治有方有法。李东垣专著《脾胃论》创立升发脾阳学说,用补中益气升阳法治之,以“补土派”而著称。明,张景岳对脾胃述论更详更,他认为“脾胃伤于生冷较多”,在《景岳全书,泄泻》篇还提出分利之法,“凡泄泻之病……以利水为上策”,然“若病久者不可利”,“务须察其所病之本”,否则“愈利愈虚”。明,李中梓对本病治法概括为九法:渗湿、升捤、淸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夫此九者治泻之大法,业无迪蕴,至如先后缓急之权,岂能予设,须临证之顷,园机灵变”。这是治疗学上的一个发展,为后世所推崇。明·孙一奎认为泄泻有急慢之别,《赤水玄珠》中云:“粪出少势缓者为泄,若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不可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对仲景泄泻与痢疾混乱未析提出了批评。清代诸家论述本病文献颇多。如吴谦的《医宗金鉴》,张潞的《张氏医通》,程仲龄的《医学心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等,均有述及。综观其论皆宗《内经》之旨,并有所发挥。如叶氏创立养胃阴学说认为久泄是“阳明胄已虚,厥阴肝风振动”,创立“疏木安土”之法,施方中人参乌梅相配或甘草白芍同用,继承了前人的经验,也给后人治疗本病以启迪。
/jcy/chang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