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世界肠道健康日 | “肠”治久安:带你上一
——
世界肠道健康日 | “肠”治久安:带你上一堂IBS-C诊疗必修课
在世界肠道健康组织(WGO)成立45周年纪念日,秘书长Henry Cohen教授提出将5月29日这一天作为“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示,关注肠道健康。每年的世界肠道健康日都会集中于一个特定的肠胃病学主题,面向大众进行普及教育。2019年的主题是“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但是今天我们先不聊这么专业的话题,而是来聊一聊日常生活中更常见却容易被忽视、可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
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高人群患病率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对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比糖尿病更大1,2。一项罗马基础工作组文献综述纳入83项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对IBS的患病率进行的社区研究,结果表明,全球IBS的患病率在1.1%到35.5%之间,各地区的IBS患病率差异较大3。另一项研究IBS全球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显示,根据IBS亚型进 行区分, IBS-C患病率占三分之一以上(35%)4。
我国人群IBS患病率为1.0%~16%,患病率因地域、调查方法、调查对象和诊断标准不同有较大差异1。据中国胃肠疾病系统调查研究(SILC)报道, 我国IBS患病率 4.6%,其中IBS-C占24.9%5。IBS患病率高,临床表现复杂,给社会和公共卫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研究表明,在全国范围内, 我国IBS治疗总花费为人民币1238.3亿元,其中IBS-C的人年均总花费达17459.12元6。
2
最近更新的罗马IV标准鼓励临床医生基于特征性症状(腹痛、排便习惯、大便性状)7作出IBS的诊断,并且强调IBS并不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另外,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罗马Ⅳ诊断标准颁布以后,如何把握罗马Ⅳ标准的临床应用非常重要。罗马标准的初衷是使世界各地的学者能够使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新药疗效评价,并使研究结果更具可比性。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症状频度和严重程度未达到罗马Ⅳ标准的患者,可以按照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不必拘泥于是否完全符合罗马Ⅳ标准,但是今后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和新药的疗效评价,建议参照罗马Ⅳ标准,以便学术交流和研究发表8。
需注意的是,罗马Ⅳ标准应用于亚洲患者敏感性可能略低,易漏诊,这可能归因于:罗马Ⅳ标准去除了“腹部不适”的诊断标准,而根据亚洲IBS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最常报告的症状为腹胀,但腹胀并未列入诊断标准;其次是罗马Ⅳ标准升高了IBS诊断阈值,但更改此项诊断标准的研究依据仅基于美国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亚洲国家的研究显示IBS患者腹痛频率和腹痛强度相对较低9。
基于Bristol大便性状确定IBS亚型
根据排便习惯的异常类型,IBS可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和混合型(IBS-M)3个主要亚型。IBS分型应基于患者在排便异常时患者报告的主要排便习惯。
? 首先使用Bristol大便性状量表来记录大便性状。
? 然后根据Bristol确定的大便性状确定IBS亚型。
便秘是一种症状,而非一种疾病,IBS-C和功能性便秘(FC)是便秘的两种主要类型9。FC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次数少或排便不完全,尽管可能存在腹痛和/或腹胀,但不是主要症状,因此不应符合IBS标准6。
目前有研究者认为两者都是以便秘为主要症状,以不同程度的腹痛为次要表现,这两种疾病的相似之处提示我们应该将IBS-C和FC作为一组症状谱的两个不同部分,二者也可以互相转换。
示意图:IBS-C和FC的症状谱
3
目前常用的IBS-C治疗方法
IBS对患者最主要的危害是腹痛、腹胀、腹部不适和排便障碍等主观痛苦感受,以及对生命质量(包括社会功能)的影响,其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目前尚无法“治愈”,因此,IBS的治疗目标是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而非治愈疾病1。除应避免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食物,调整相关的生活方式(如高膳食纤维素食物可能对便秘有效)外,目前IBS-C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其证据质量如下11:
考虑到便秘和腹痛是IBS-C的主要症状,一种新的成功的药物通常要能够同时改善便秘和腹痛。近年来在治疗临床前阶段或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的IBS-C药物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类似物、胆汁酸(BA)调节剂、血清素能剂、鸟苷酸环化酶C(GC-C)受体激动剂和大麻素受体拮抗剂等12。
声明:本文由阿斯利康医学信息及医学教育团队原创